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专栏
技术专栏
樱花褐斑穿孔病的防治技术

更新时间:2017-04-08    点击次数:1344

  樱花褐斑病又称樱花褐斑穿孔病,该病是樱花叶部的一种重要病害。我国各地区樱花上发生普遍,南京、太原、天津、上海、成都、西安、苏州、济南、长沙、连云港、武汉、台湾等省市均有发生,其中武汉、成都、天津等市发病严重。樱花受害后,轻者在叶片上形成零星的褐斑,重者形成较多的穿孔褐斑,植物长势弱,景观差,还会导致秋季樱花树提前落叶,影响来年植物长势。该病还侵害樱桃、梅花、桃等核果类观赏树木

  一、危害症状
  有真菌和细菌引起的穿孔之分。但真菌性穿孔病发生更为普遍一些。
  真菌病原为核果尾孢菌(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隶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尾孢属真菌。有性型为樱桃球壳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隶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真菌。真菌性樱花褐斑穿孔病主要为害叶片,也侵染新梢,多从树冠下部开始,逐渐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正面散生针尖状的紫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近圆形,直径3-5毫米的病斑,褐斑边缘紫褐色,后期病斑上出现灰褐色霉点。斑缘产生分离层,病斑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而细菌引起的穿孔病则病斑开始呈水渍状圆形病斑,周围有淡黄色晕圈,病部无霉点,而潮湿时病斑上溢出污黄分泌物,干燥时病斑脱落形成穿孔。
  二、发病规律
  病菌在病叶或梢部越冬,翌年产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气孔侵入。每年6月始发病,8-9月病重。大风雨多的年份病重,夏季干旱、树势弱易发病。细菌性穿孔病在枝条溃疡内及病芽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细菌借助风雨、昆虫传播,从气孔或皮孔侵入,每年4月下旬开始,6-7月病重。
  病菌以茵核或在植物残体上的菌丝渡过不良环境条件。菌核有很强的耐高低温能力,侵染、发病适温为21℃-32℃。发病盛期主要在夏季。当气温升至大约30℃,同时空气湿度很高(降雨、有露、吐水或潮湿天气等),且夜间温度高于20℃时、造成病害爆发。低洼潮湿、排水不良、田间郁闭、气候温度高,偏施氮肥,植株旺长,组织柔嫩,冻害,灌水不当等因素都极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三、防治方法   
  1、栽培管理:
  加强栽培管理,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磷、钾肥如国光润尔甲,还可增施活力源生物有机肥,增强抗病力。不要将樱花栽在风口区,干旱时及时浇水。
  冬季清园:秋季清除病落叶并烧毁,结合修剪剪除病枝,减少来年侵染源。

  2、真菌性穿孔病的药剂防治:
  在病害前期,及时喷施国光银泰600-800倍液加国光思它灵800倍,提前预防。
  在病害初期,喷施国光英纳400-600倍液、必鲜400-600倍液。交替用药,延缓病害抗性产生。
  在病害中期,建议喷施国光康圃1000-1500倍液加国光雨阳3000倍液,均匀喷施全株,以喷湿不滴水为度,连喷2-3次,间隔7-10天一次,花期、高温或植株嫩弱应降低浓度使用。
  3、细菌性穿孔病的防治:应使用有机铜制剂如壬菌铜等进行防治,具体按标签说明书使用。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电话

0372-5915260

13949517710

联系人

张经理

在线QQ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