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技术专栏
技术专栏
2017园林植物有害生物消长趋势新动向(中篇) 食叶害虫重新洗牌 各有升降

更新时间:2018-01-14    点击次数:1356

 2017-04-12 蒋三登 中国花卉报

曾经“鬼”“魔”肆虐

如今销声匿迹


近些年,在园林界有两种曾经猖獗危害、普遍发生的食叶害虫令人费解地偃旗息鼓,有些地方甚至销声匿迹。



一是幼虫俗称“吊死鬼”的国槐尺蠖;二是号称“杂食魔王”的避债蛾。


“国槐尺蠖”曾经是北方地区四大当家树种(杨柳榆槐)之一——国槐名列首位的食叶害虫,黄河流域每年发生4代,从初夏到晚秋,槐尺蠖向来都是扫荡式反复危害屡吃屡光,幼虫如“吊死鬼”一般悬丝游荡,登堂入室,更是北方民居避之不及的扰民“恶棍”。以京城为首的多个以古槐为标志性树种的历史文化名城对其经年不断地危害更是不胜其烦深恶痛绝,各地每年为防治此虫付出的代价曾经***多。但从本世纪初以来,发生量明显减少,危害逐年减轻。这种必须潜入地下浅土层或浮土瓦砾中化蛹越冬的害虫是否与各地城区硬铺装面积越来越多、厚度越来越实密有关?笔者未深入调研,不敢妄言,但凭其越冬虫口存活基数测算其翌年大规模发生的依据已明显弱化。


“避债蛾”一生都躲在结茧为巢严严实实的虫袋(护囊)里面,故有“袋蛾”“蓑蛾”之俗称。危害园林植物的主要有大袋蛾、茶袋蛾、小袋蛾、白囊袋蛾4种。袋蛾原盛发于南方经济林、果树、茶树,后侵入园林,食源陡增,取食园林针阔叶植物近300余种,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它的危害方式尤其特别,毕生藏匿在由其分泌的黏液作丝黏连残叶碎枝做成的极为结实的丝质护囊内,从来都是暴食不动声色、行迹不露真容,只见护囊徐徐移动,顷刻间树叶非光即缺,妖魔般游荡于林间房舍,任何药物难入其袋,难触其虫。此虫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诸省市,上世纪曾几度长驱此上,肆虐于华东北片及华北多地,近年已是踪影难寻。看现状,“尺蠖”和“袋蛾”疑似“鬼”“魔”退位,发生危害已无大碍。但作为园林环境,其丰富易获的食源植物尚在;作为自然界一大类生物种群,并非已灭种绝迹,仍要警惕其伺机反弹,卷土重来,切切不可掉以轻心。防治此虫,当以内吸和胃毒兼顾的生物菌剂或仿生药剂为佳。


传统毛虫降多升少

稳中持平


园林植物的食叶害虫有许多蛾类幼虫都是“毛毛虫”,从食树叶到食杂草,涵盖昆虫界多个目、科、属。其中***常见的******鳞翅目毒蛾科“5毒毛虫”:有主食杨树的杨毒蛾,主食柳树的柳毒蛾,主食多种果树的舞毒蛾,主食榆树的榆毒蛾,单食柏树的柏毒蛾(与它合并发生的是体型较大的柏毛虫),这是园林植物毛虫中的第1类。


园林中习见的“5毒”毛虫虽奇丑无比,但并非真正有毒,反而是有一类不属于毒蛾科的毛虫体色多姿多彩,体型有长有扁,毛质刚硬如刺,确实真正有毒,触碰后皮肤红肿辣痛必发炎数日,它就是广泛分布于园林各地,尤以长江流域为盛的“刺蛾”,属鳞翅目刺蛾科,幼虫俗称“洋辣子”。此虫种类多,危害的植物也多,园林植物中主要有黄刺蛾、中国绿刺蛾、丽绿刺蛾、黄缘绿刺蛾、双齿绿刺蛾、白眉刺蛾、扁刺蛾、桑褐刺蛾、枣奕刺蛾等,这就是园林植物毛虫中的第2类。


第3类毛虫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生普遍,分布广泛,称霸二十余年至今对园林已势单力薄,对林带和果树余威尚存。它就是鳞翅目舟蛾科毛虫。除杨扇舟蛾危害杨柳树,苹掌舟蛾(舟形毛虫)危害蔷薇科果树如海棠、苹果、梨树等尚有威胁外,其他舟蛾类毛虫已无大碍。


第4类毛虫是毛虫当中资格***老,从解放前到建国初一直名列针叶林木食叶害虫之首,至今仍居高不下的枯叶蛾科的松毛虫,如油松毛虫、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落叶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松小毛虫等几乎是各取其好,无松不食。园林的针叶松林远不如林业集中连片,且“混交”多于“纯林”此虫仅零星偶发,难以成灾。


第5类毛虫是毛虫中的后起之秀,其貌(毛)不扬,其名不高,虽由来已久,发生与危害并未引起重视,近些年在园林却屡屡发威,尤其在许多风景名胜区作恶多端,它就是鳞翅目螟蛾科的“缀叶丛螟”,其危害特点是幼虫群集,缀叶成苞、食量大、速度快、易连片成灾。此外还有一种近些年由南向北逐步推进,陷景观于难堪,致树木于早衰的螟蛾科食叶害虫“黄杨绢野螟”。此虫原肆虐于长江流域,后北上、西进、东扩分布于******,主食各种黄杨、卫矛、冬青类植物,是园林常绿阔叶树重要害虫,也是当下食叶害虫为数不多的危害趋势上扬的普发型害虫。与此类发生与危害态势趋同的是鳞翅目斑蛾科的大叶黄杨长毛斑蛾、朱红毛斑蛾、榆叶斑蛾、梨叶斑蛾(梨星毛虫)、竹小斑蛾等。


众多俗称“毛毛虫”的食叶害虫,不论在林业、农业还是园林,其发生与危害***直接***密切相关的两个重要因子就是:一是树种;二是林分——“纯林”或是“混交”。


在园林,各类食叶毛虫虽还有个别种类将会在局部区域或地段呈“中等偏重”的发生与危害,如“黄杨绢野螟”“长毛斑蛾”,但整体而言,由于城市园林绿地类型多元化和植物品种多样性及植物配置立体化的不断提升,食叶毛虫的发生与危害将明显受到抑制,呈现“小范围、小规模、低水平、轻危害”稳中有降的总趋势。


小小叶甲昔日不足为患

如今北方暗中攀升


甲虫有食叶、蛀干、啮根之分,危害植物叶、芽的统称为“叶甲”。此类害虫多是昆虫界少有的成虫与幼虫皆能构成危害的“双食性”害虫,如成虫名为“金龟子”,以叶为食,幼虫名为“蛴螬”,以根茎为食,实是同一虫种不同发育阶段、形态相异,各自取食植物不同部位,对它们常以叶部害虫和地下害虫区别对待。


园林绿地的“叶甲”原本多存在于苗圃、温室、暖棚,城区绿地不足为患。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种草坪成风以来,此虫迅速扩散为各类绿地普发型虫种,越是干旱年代越严重,北方园林明显重南方园林。近些年,多种体形大如豆、小如粟,体色艳丽多彩的叶甲,俗称“金花虫”,如榆紫叶甲、绿毛萤叶甲、绿毛萤叶甲、蓝毛臀萤叶甲、杨始叶甲、柳圆叶甲、柳十八斑叶甲、光背锯叶甲等皆有逐年多发的趋势,椰心叶甲已使多种棕榈科植物成为其危害******。


“叶甲”的寄主植物种类虽多,但危害状有别于其他食叶害虫,多是在叶片上啮食成大小不一密如筛网的洞孔,随即转移另食它叶,很少有守住一片树叶啃光吃尽的现象,现场较易鉴别。与此同时,各种“象甲”也暗中攀升,有些甚至是十分危险的检疫性害虫,如红棕象甲、香樟齿喙像甲。


美国白蛾“疫区”难消

危害可控 发生难除


园林植物害虫中的灯蛾科种类为数不多,如花布灯蛾分布范围小、发生数量少、危害程度轻,几乎被划入可忽略不计的范围。


但同属灯蛾科的美国白蛾则完全不同,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侵入我国,迅速成为国内跨省跨界(林、园、果、农、牧)食叶害虫之首。从初发期的辽、鲁、京、津、冀、陕,扩散至的晋、豫、苏、皖、吉,几乎每年新增一个省级疫区。美国白蛾来势凶猛,以危害植物种类多、食量大、危害期长著称,曾被园林界视为“三性”(危险性、检疫性、灾害性)害虫,林业也曾明文规定:美国白蛾发生量造成失叶率20%以上,受害株率2%以上即定性为“灾”。


经过多年防治,从******范围看,美国白蛾整体危害已属可控,一些疫区的白蛾“疫点”,在“属地管理,联防联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有效防治中得以拔除。各地园林都已将其划为食叶害虫常规防治之列。以“天敌周氏啮小蜂”和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双管齐下,以挖虫蛹、除虫网治“早”治“小”双向并行,可基本掌控美国白蛾防治的主动权。但它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三性”害虫,2017年此虫在园林界将呈现局部危害可控,整体发生难除,北方重于南方、城郊重于城内的态势。


产品分类

联系我们

服务咨询电话

0372-5915260

13949517710

联系人

张经理

在线QQ

在线客服